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3-02 国家植物园 | 国家文化公园
《风景园林》2023-02 | 211 Vol.30
专题:国家植物园
专题:国家文化公园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守正创新——高质量建设植物园
张佐双
2021年10月12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于2022年相继在北京和广州挂牌,这是中国植物园建设的里程碑。
目前,全世界有3 000多个植物园,中国的植物园有近200个。植物园的定义、植物园的使命,以及植物园的主要任务,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不同区域、不同隶属的植物园建设侧重点也不一样,但是每个植物园都应有植物研究、植物收集和保护、植物展示和教育,以及植物利用等方面内容。
专题:国家植物园
| 傲雪凌霜 学者脊梁——孙筱祥先生对当代公园和植物园建设发展的开创性、前瞻性贡献及深远国际影响
朱成珞 孙朗岚
摘要:【意义】随着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于2022年相继揭牌成立,当代公园和植物园的发展历程引起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孙筱祥先生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其风景园林作品包括花港观鱼公园、杭州植物园、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植物园、北京植物园(现国家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现华南国家植物园)、海南植物园、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深圳市仙湖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云南景东亚热带植物园。纵观这些作品的诞生、演变及创作时代背景,系统性地总结孙先生的理论、实践和职业生涯,对于当代公园和植物园建设发展史的研究至关重要。【评论】孙筱祥先生集教育家、园林家、花卉家、画家、建筑师和大地规划师于一身,他的风景园林作品在时代洪流中脱颖而出,成为永恒的经典和传世之作。通过对孙先生70年风景园林史料的分析和研究,从聚焦时代背景的视角,阐述他为当代建设科学与艺术、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自然与人文、抽象与现实相结合的世界一流公园和植物园开辟了道路、引领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树立了典范。【展望】孙筱祥先生的风景园林作品,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不同气候带,他为促进植物多样性物种保存和迁地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发挥公园和植物园的生态、社会、美学和经济效应,均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的理论思想和园林创作艺术将通过他的杰作代代传扬,持续推动中国和世界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风景园林;孙筱祥;植物园;花港观鱼公园;杭州植物园;国家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仙湖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孙筱祥先生的首个著名经典代表作——杭州“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观鱼公园鸟瞰全景
延伸阅读:
[1] 孙筱祥.我国《大地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教育和我的早期从教经历[J].风景园林,2006(S1):16-18.
[2] 张佐双.怀念北京植物园造园导师孙筱祥先生[J].风景园林,2019,26(10):21-22.
[3] 孙筱祥,朱成珞,刘志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建设总体规划[J].风景园林,2006(S2):3-41.
[4] 孙筱祥,朱成珞,刘志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景区园林设计[J].风景园林,2006(S2):46-68.
[5] 陈宁波.一位真正的世界公民[J].风景园林,2011,18(3):19.
| 国家植物园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魏钰 董知洋 池淼 周达康 张辉 贺然*
摘要:【目的】国家植物园是在国家层面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的机构,承担着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任。以中国首个国家植物园为例,论述了其在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工作,旨在为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分析】介绍了生物多样性概念的由来,中国生物多样性概况、现存问题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分析了国内外植物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探讨了国家植物园可以在国家层面,通过物种收集、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以及科普教育4个主要途径在中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指出随着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建设,植物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展望】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对国家植物园的责任、使命与工作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国家植物园今后应加强在生物多样性编目和物种监测、迁地栽培植物的保护评估、物种濒危原因和生存策略研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关系、气候变化对植物适应性进化的影响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与防治等方面工作,同时应与以就地保护为主要功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紧密合作,完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关键词:国家植物园;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物种收集;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科普教育
国家植物园景石
| 干旱区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及伊犁 - 吐鲁番国家植物园建设构想
张道远 管开云* 康晓珊 刘会良 王建成 王喜勇
摘要:【意义】伊犁-吐鲁番国家植物园是中国唯一一个处于温带大陆气候的植物园,具有独特的地域和生物多样性特点,是干旱区荒漠植物收集、引种、保育的宝库。干旱区内独特且丰富的抗逆生物种质资源,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点区域。广泛收集保育干旱区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并进行有效迁地保育,对保障全球生物资源安全有重要意义。【分析】国家植物园体系在考虑国家重大战略、主要气候类型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因素后,依据国家代表性、保护系统性、社会公益性、管理可行性等准入条件,将伊犁-吐鲁番国家植物园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因此,按照国家植物园体系的主要建设任务,整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新疆已建的伊犁植物园及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建设伊犁-吐鲁番国家植物园,是构建干旱区植物迁地保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展望】伊犁-吐鲁番国家植物园旨在构建干旱区植物迁地保育体系,建设集生态保护、物种保育、科学研究、开发利用、实验示范、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世界最大的综合性干旱区植物园。为实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基础,并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及中国方案。
关键词:国家植物园;干旱区;种质资源;伊犁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
伊犁植物园盛开的野苹果
| 植物园对提升城市植物多样性的作用——以上海辰山植物园为例
胡永红
摘要:【意义】在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日益重要。植物园可为提升城市植物多样性提供科技支持,为国家植物园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分析】分析目前城市植物多样性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植物园对提升城市植物多样性发挥的作用。以上海辰山植物园为例,展示辰山植物园十几年来在植物资源收集、筛选与应用示范,特殊生境绿化技术,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解析植物园提升城市植物多样性的策略。【展望】植物园可在新品种培育、物种驯化、植物群落构建、生态系统完善4个层面上支持城市植物多样性提升。现阶段,国家植物园应将城市植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作为重要发展方向,更好地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关键词:城市植物多样性;国家植物园;生物多样性提升;特殊生境绿化技术;植物群落;辰山植物园
辰山植物园自然花甸
延伸阅读:
[1] 郭雅婷,李运远.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城市绿地植物群落构建途径[J].风景园林,2022,29(1):59-63.
[2] 孙筱祥.第三谈:创建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植物园与人类生存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关系[J].风景园林,2006(1):12-15.
[3] 郭雪艳,达良俊.生态安全背景下的城市生态建设再思考[J].风景园林,2022,29(1):49-52.
| 国家植物园规划研究——以位于首都的国家植物园为例
翟鹏 刘晓路 端木歧* 丘荣
摘要:【目的】国家植物园相关规划方法的研究在中国尚属空白。以位于首都的国家植物园为例,探索可行的规划方法,为后续国家植物园规划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对照国家代表性,识别国家植物园的主要任务。其次,对照行业引领性,分析植物园现状差距,提出国家植物园的发展目标和分项建设措施。针对由现状综合性植物园升级建设的国家植物园,采取有机更新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弘扬中国植物文化,打造中国特色的国家植物园。【结果】从3个方面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规划策略。1)实现国家植物园核心功能,包括打造3个植物收集展示区的28个特色专类园,满足植物迁地保护和展示功能;建设四大重点项目和两大科研设施,保障植物科学研究功能;形成“一馆、八室、一廊、多点”的科普设施布局,策划8类科普活动,满足植物科学传播功能;构建智慧植物园系统,为国家植物园形成国际综合交流分享合作平台提供保障。2)在充分尊重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家植物园南北园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功能设置3个方面的优化调整,实现两园整体统一。3)借助国家植物园位于三山五园地区的优势,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禀赋和中国传统植物文化内涵,形成8条叙事脉络和6项文化策略,将中国植物知识和园林文化融合展示。【结论】国家植物园应综合实力突出,兼具艺术的外貌和科学的内涵。国家植物园还应考虑和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关系,重点承担所在区域植物的收集和保护责任。在现状综合植物园升级到国家植物园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尊重原有建设基础,做到科学发展。同时,中国国家植物园应具有鲜明的中国植物文化特征。
关键词:植物园;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体系;植物迁地保护;中国植物文化
国家植物园揭牌仪式
| 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背景下的地方性植物园发展展望——以杭州植物园为例
章银柯 唐宇力 俞青青 包志毅
摘要:【目的】随着北京、广州两地国家植物园相继挂牌,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地方性植物园如何把握这一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崭新课题。以杭州植物园为例,阐述其发展现状和良好基础,并结合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背景,从发展使命、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园艺展示、科普教育5个维度阐述杭州植物园的未来发展思路,以期为其他地方性植物园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分析】杭州植物园发展历史悠久、区位优势独特,专类园特色明显,科研基础良好,文化底蕴深厚,科普工作扎实,未来应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强化迁地保护,深入科学研究,突出园林展示,加强科普教育,努力实现新历史时期的跨越式发展。【结论】地方性植物园应紧紧把握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良好机遇,结合自身实际,突出地域性植物资源收集保存,讲好地方植物文化故事,强化地方植物科普教育,努力成为国家植物园体系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国家植物园;迁地保护;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园林展示;科普教育;杭州植物园
在国内率先发起的自然嘉年华活动
专题:国家文化公园
| 国家文化公园综述——内涵特征、实践进展与理论探索
毛华松 吴映华夏 王雪纯 谢守红
摘要:【目的】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中国首创的概念,是以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与标识为目标的重大文化工程。开展系统性的综述研究,对国家文化公园的理论体系构建和建设保护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国家文化公园政策文件、建设方案与建设保护规划的资料梳理和学术研究的文献追踪,对其内涵特征、实践进展与理论探索做出总结。【结果】归纳当前国家文化公园的理论与实践主要表现为:1)国家文化公园具有从地方性离散到区域性整合的文化资源集群保护的内涵本质,表现出国家性、地方化、公园型的概念特征;2)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逻辑为从宏观到微观、从中央到地方,分载体、分省域、分区段开展,形成了基于国家性与地方化的综合性资源识别方法、基于资源属性与保护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设置、基于落地建设与管理运营的关键领域基础工程与体制机制保障;3)国家文化公园理论探索主要围绕多元载体拓展、特色资源补充以及均衡发展、边界划定、跨域协同、法规保障等方面展开。【结论】在国家文化公园内涵特征、实践进展、理论探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规范建设、边界整合、创新传承3个方面提出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展望。
关键词:国家文化公园;线性文化遗产;内涵本质;概念特征;空间规划
| 叙事空间视角下的天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空间格局构建
曹磊 韩轶群 李子璇*
摘要:【目的】京杭大运河是荟萃众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线性廊道。近年来,运河沿线各城市相继开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的基本建设思路指导下,迫切需要系统化的运河规划设计方法和运河文化内涵阐释表达方法作为支撑。【方法】以叙事空间为切入视角,通过对相关叙事要素进行筛选与量化,利用地图叠加法和核密度分析法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运河叙事空间进行分析。【结果】获得各历史阶段、各叙事主题下的大运河叙事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结论】为基于文化遗产价值叙事性阐释表达下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空间范围确定、“一带两核八区多点”的核心区空间布局结构、游览线路规划、数字技术应用等提供了参考,为国家文化公园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和支撑。
关键词:国家文化公园;京杭大运河;大运河文化遗产;规划设计;空间格局;叙事空间
叙事要素判别与筛选过程
|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景观微域识别及涵化解析——以红 25 军长征沿线为例
李哲 赵恒毅 曹银银 周正
摘要:【目的】基于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面向红色文化密集区域的景观资源系统识别、协同演进与提质增效,深入开展长征沿线景观微域研判及其空间演进研究,已经成为当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空间建设发展的现实基础,相关方法与技术亟待挖掘。【方法】通过构建红色景观微域“识别-涵化”研究框架,以红25军长征沿线为例,建立红色景观微域解析要素体系,探析景观微域识别及微域涵化的关联方法与基础技术,并结合红25军长征典型区段分析研讨长征线路微域涵化效应与建设策略。【结果】研究发现在微域要素系统识别基础上,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加权因子叠加法、微域涵化评估体系与三维矩阵模型可有效开展长征沿线红色景观微域识别与分类评估。【结论】研究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中红色景观的资源管控与传承发展提供分析途径,助力景观资源有序演进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景观;微域识别;微域涵化;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加权因子叠加法;长征
红色景观微域“识别 - 涵化”研究框架
延伸阅读:
[1] 毕雪婷,韩锋.文化景观价值的解读方式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7):100-107.
| 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阐释框架——以长城为例
周觅 邬东璠* 吴晶巍
摘要:【目的】作为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依托资源,长城等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需要实现整体统筹、提高文化传承力和旅游吸引力的阐释目标。【方法】通过案例研究法解析英国哈德良长城阐释框架的规划过程,提出构建遗产地阐释体系的工作方法。【结果】总结了构建阐释框架的总体流程,包括前期调研、拟写草案、测试修改、发布实施、评估优化5个步骤,详述其内容与做法,辅以案例实践策略说明。【结论】从构建阐释体系、提升阐释实践、转变从业者观念3个方面讨论了对中国长城遗产地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国家文化公园;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阐释框架;长城;哈德良长城
阐释框架构建流程与主要步骤
| 城市运河文化景观的公众意象感知——以扬州为例
霍艳虹 李源*
摘要:【目的】面对大运河如今发生的诸多变化,需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运河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实践,全面、客观地认知现代社会对于运河遗产的体验与需求,为大运河遗产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利用实践中提供支撑。【方法】以683篇与扬州运河相关的游记文本数据作为研究材料,运用LDA主题模型构建文化景观意象感知描述体系,半定量化探究公众对于运河文化景观的意象感知特征。【结果】研究表明:一级感知维度下,扬州运河的意象感知主要从运河的典型景观、游览运河的行程感受及运河文化景观的区域影响力三方面展开;二级感知维度下,与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特色美食、商业服务及服务设施等内容有关的高频词共同构建了较为丰富的运河感知意象,并体现了古运河串联不同城市资源的能力。【结论】当代社会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仅是对运河遗产物质空间的更新与改造,也是对运河景观风貌及社会个体心理体验等社会空间的重构。该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运河文化景观在现代城市语境下的社会角色与地方意义,并为相关城市文化景观风貌塑造提供审慎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大运河;意象感知;主题模型;扬州
研究框架
延伸阅读:
[1] 肖华斌,王梦颖,安淇,等.京杭大运河“运河之脊”南旺分水枢纽生态智慧探析[J].风景园林,2019,26(6):41-46.
| 明长城军事聚落地理景观模式
李严 尚筱玥 周雅琴*
摘要:【目的】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工程,不同地段的地形特征与人工修筑的工事巧妙融合,形成独特的地理景观。为揭示古人营建思想与选址智慧,剖析长城军事地理蕴含的文化内涵。【方法】系统梳理古代9部描述“形胜”和“冲缓”的代表性著作,梳理出“极冲”“最冲”“次冲”“又次冲”“冲”“稍缓”“缓”7种军事地理类型,以其中3部著作中的4种军事地理类型为样本,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军堡与长城边墙的距离、与水系的距离、高程、坡度、起伏度,解释冲缓等级的地形特征。【结果】发现离边墙越远,军堡“冲缓”等级越低,规模越大;交通通道越窄,敌军同时通过的人数越少,军堡“冲缓”等级越低。【结论】揭示了古人从全局视角进行九边重镇规划布局的形胜智慧,以及从微观视角的“因地形用险制塞”的选址智慧,为长城价值研究和国家文化公园展示策略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理景观;军事聚落;空间模式;明长城;“形胜”
《四镇三关志》与《余肃敏公文集》中的关于“形胜”的记载
作品
| 布鲁克林植物园罗伯特·威尔逊远眺公园
韦斯 / 曼弗雷迪建筑 / 景观 / 都市主义事务所
布鲁克林植物园是一个始建于1910年的城市植物园,位于布鲁克林市中心,占地约21 hm2,园内植物超过1.2万种,每年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植物园增进了人们与植物之间的联系,在激发游客好奇心并带来愉悦感的同时,还增强了人们爱护环境的意识。
鸟瞰
| 斯纳贡嘎遗址广场
阿拉尼亚事务所 埃斯维拉斯设计事务所 西尔拉斯建筑事务所
置身于历经几个世纪的中央广场之中,就如同经历时光旅行。城市中的街道和广场交叠在一起,不免使往来的人们感到单调和乏味。然而,就在城市的新表层之下,还隐藏着许多原始的自然或人类遗址,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在西班牙昂达市新发现的遗址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它的出现也影响了原来中央广场的步行体系系统,造成了密集公共空间的扭曲变形。因此,设计团队组合使用 4 种延续策略,衔接上层新表层与下层遗址空间,体现历史更迭。
地形变化
研究
| 国内外城乡绿色空间碳汇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振坤 董心悦 邵明 姚朋*
摘要:【目的】城乡绿色空间是国土空间中发挥碳汇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明确其碳汇相关研究进展,对优化城乡绿色空间格局、提升碳汇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城乡绿色空间碳汇为主题,从相关理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计量监测方法4个方面梳理研究进展,总结国内外研究异同与热点领域,并归纳时段特征。【结果】研究发现,国内外相关研究在上述4个方面上大体呈现相近趋势,但2010年以后在研究内容方面各有侧重;相关研究热点集中在碳汇计量与评估、碳汇响应机制探究与绿色空间优化实践等领域。【结论】将研究进展划分为城乡绿色空间碳汇研究萌芽期(2003年以前)、聚焦城乡绿色空间本体要素的碳汇研究初期(2003—2010年)、面向低碳城市与多领域协同的碳汇研究发展期(2010—2020年)、面向“双碳”目标的碳汇研究新时期(2020年至今)4个阶段,并对中国未来城乡绿色空间碳汇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乡绿色空间;碳汇;碳中和;低碳城市;计量监测
城乡绿色空间碳汇研究示意图
延伸阅读:
[1] 王敏,宋昊洋.影响碳中和的城市绿地空间特征与精细化管控实施框架[J].风景园林,2022,29(5):17-23.
[2] 殷炜达,苏俊伊,许卓亚,等.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绿地碳储量估算应用[J].风景园林,2022,29(5):24-30.
[3] 吴隽宇,张一蕾,江伟康.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J].风景园林,2020,27(10):57-63.
[4] 李倞,吴佳鸣,汪文清.碳中和目标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J].风景园林,2022,29(5):45-51.
|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识别
张继力 赵烨 高翅*
摘要:【目的】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发展的重要依据,目前村庄规划存在规划理念、方法不完善等问题。以风景特质识别为理论和方法体系,探索有利于村庄分类指导目标的乡村风景特质识别方法。【方法】以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为例,即通过系统分类,对不同乡村区域村庄提供规划设计引导。适应性调整了乡村风景特质识别的3步程序:风景特质图谱绘制、风景特质图谱信息分析、乡村风景保护利用对策制定。绘制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图谱,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形成了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图谱,并以风景特质区域为分类依据提出了晋源区乡村保护及利用建议。【结论】乡村风景特质识别对乡村的分类指导、开发强度、保护利用模式等具有一定借鉴作用。在后续研究中,相关理论及技术方法等仍需深入探索。
关键词:风景园林;国土空间规划;风景特质识别;村庄规划;乡村;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乡村风景特质识别方法步骤
延伸阅读:
[1] 苑竟达,高曈曦,刘楠,等.面向区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风景特质评价:以青海省湟水谷地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1):88-94.
| 基于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优先级评估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以石家庄都市区为例
兰亦阳 来昕 郑曦*
摘要:【目的】构建生态安全格局(ESP)是改善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维护生态系统服务的有效措施。近年关于ESP的构建与优化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对其中关键因子——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的深入分析仍是一项挑战。【方法】以石家庄都市区为例,基于生态资源综合评价,结合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区域ESP,并根据优先级矩阵,确定其中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的优先级。【结果】结果表明:1)石家庄都市区生态源地的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农田与水体;2)高优先级的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主要集中在西部浅山区与滹沱河沿岸,是需要重点关注与保护的区域。【结论】通过对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优先级排序后进行区域ESP优化,可有效界定区域生态系统维护过程中的关键区域,为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了解区域生态资源提供助力,并为相应的绿色空间规划提供指导。
关键词:生态安全格局(ESP);ESP 构建;ESP 优化;优先级矩阵;石家庄都市区
生态资源综合评价结果
本期引文格式
2023/02
[1] 张佐双.守正创新——高质量建设植物园[J].风景园林,2023,30(2):6-7.
[2] 朱成珞,孙朗岚.傲雪凌霜 学者脊梁:孙筱祥先生对当代公园和植物园建设发展的开创性、前瞻性贡献及深远国际影响[J].风景园林,2023,30(2):10-27.
[3] 魏钰,董知洋,池淼,周达康,张辉,贺然.国家植物园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与方法[J].风景园林,2023,30(2):28-33.
[4] 张道远,管开云,康晓珊,刘会良,王建成,王喜勇.干旱区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及伊犁 - 吐鲁番国家植物园建设构想[J].风景园林,2023,30(2):34-39.
[5] 胡永红.植物园对提升城市植物多样性的作用:以上海辰山植物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2):40-45.
[6] 翟鹏,刘晓路,端木歧,丘荣.国家植物园规划研究:以位于首都的国家植物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2):46-51.
[7] 章银柯,唐宇力,俞青青,包志毅.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背景下的地方性植物园发展展望:以杭州植物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2):52-56.
[8] 毛华松,吴映华夏,王雪纯,谢守红.国家文化公园综述:内涵特征、实践进展与理论探索[J].风景园林,2023,30(2):57-64.
[9] 曹磊,韩轶群,李子璇.叙事空间视角下的天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空间格局构建[J].风景园林,2023,30(2):65-72.
[10] 李哲,赵恒毅,曹银银,周正.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景观微域识别及涵化解析:以红 25 军长征沿线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2):73-81.
[11] 周觅,邬东璠,吴晶巍.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阐释框架:以长城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2):82-88.
[12] 霍艳虹,李源.城市运河文化景观的公众意象感知:以扬州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2):89-96.
[13] 李严,尚筱玥,周雅琴.明长城军事聚落地理景观模式[J].风景园林,2023,30(2):97-104.
[14] 韦斯 / 曼弗雷迪建筑 / 景观 / 都市主义事务所.布鲁克林植物园罗伯特·威尔逊远眺公园[J].风景园林,2023,30(2):105-109.
[15] 阿拉尼亚事务所,埃斯维拉斯设计事务所,西尔拉斯建筑事务所.斯纳贡嘎遗址广场[J].风景园林,2023,30(2):110-114.
[16] 王振坤,董心悦,邵明,姚朋.国内外城乡绿色空间碳汇研究进展与展望[J].风景园林,2023,30(2):115-122.
[17] 张继力,赵烨,高翅.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识别[J].风景园林,2023,30(2):123-130.
[18] 兰亦阳,来昕,郑曦.基于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优先级评估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以石家庄都市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2):131-138.
延伸阅读
[1] 孙筱祥.我国《大地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教育和我的早期从教经历[J].风景园林,2006(S1):16-18.[2] 张佐双.怀念北京植物园造园导师孙筱祥先生[J].风景园林,2019,26(10):21-22.[3] 孙筱祥,朱成珞,刘志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建设总体规划[J].风景园林,2006(S2):3-41.[4] 孙筱祥,朱成珞,刘志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景区园林设计[J].风景园林,2006(S2):46-68.[5] 陈宁波.一位真正的世界公民[J].风景园林,2011,18(3):19.[6] 郭雅婷,李运远.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城市绿地植物群落构建途径[J].风景园林,2022,29(1):59-63.[7] 孙筱祥.第三谈:创建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植物园与人类生存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关系[J].风景园林,2006(1):12-15.[8] 郭雪艳,达良俊.生态安全背景下的城市生态建设再思考[J].风景园林,2022,29(1):49-52.[9] 毕雪婷,韩锋.文化景观价值的解读方式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7):100-107.[10] 肖华斌,王梦颖,安淇,等.京杭大运河“运河之脊”南旺分水枢纽生态智慧探析[J].风景园林,2019,26(6):41-46.[11] 王敏,宋昊洋.影响碳中和的城市绿地空间特征与精细化管控实施框架[J].风景园林,2022,29(5):17-23.[12] 殷炜达,苏俊伊,许卓亚,等.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绿地碳储量估算应用[J].风景园林,2022,29(5):24-30.[13] 吴隽宇,张一蕾,江伟康.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J].风景园林,2020,27(10):57-63.[14] 李倞,吴佳鸣,汪文清.碳中和目标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J].风景园林,2022,29(5):45-51.[15] 苑竟达,高曈曦,刘楠,等.面向区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风景特质评价:以青海省湟水谷地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1):88-94.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3年2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李清清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